AI用多了,有点后遗症

自从新建了AI 灵感碰撞坊,很多有的没的东西,都在试着用AI记录,发布出来,静下来自己思考的东西,反而越来越少了,以后需要稍微控制下此栏目的产出,整合为月刊的形式不错,每月发布一篇就行。

这就像是某种后遗症,或者说是副作用,效率是提高了,但是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却下降了。

效率提升:不可否认

鱼的七秒钟见闻以前这个栏目维护的不多,有些热点事件,由于懒并没与去互联网搜索资料、整理记录下来,现在有了各种AI工具,整理好大纲就行,AI能做到自动联网搜索记录相关的事件,生成我需要的文章,简单的整理下格式,发布出来就行。

这就像是一个懒人福音,效率提高了不少,甚至可以说是事半功倍。

抛开写稿子,写代码的时候,效率提升是实打实的,很多代码的编写,以前是需要详细阅读API接口文档说明,现在直接跳过,这种跳过相当的有必要,熟悉API属于体力劳动,而不是脑力劳动,AI来搞定这部分内容,刚刚好。

垃圾内容

很多稿子,内容质量不高,不能说没有东西,读起来怎么说,没有烟火气息,是我以前不喜欢的风格,味同嚼蜡。

换个角度来说,AI生成的内容,确实是有点像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东西,缺乏灵魂。

新时代的互联网垃圾

遗忘性

此类型的稿子,都是AI生成的,读者的情况不清楚,但是时间长了,我自己的印象也会模糊,甚至是忘记了。

类似的问题,写代码的时候也会发生,不翻看代码提交记录,根本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,为什么要这么写。特别是代码通过和AI反复沟通,最后生成的代码,和最初的想法差别很大,甚至是完全不一样。

搜索

最近打开谷歌、百度的次数明显减少了,很多问题用AI来搜索,交互也好、搜索的结果也好,都比传统的搜索引擎要好很多。

现在让我们祭奠下不知道是否还活着的bing ai,属于大厂里面最早发布的,能联网搜索的AI工具。

谷歌用的少了,访问stackoverflow的次数也少了,很多问题直接问AI就行了,这网站也逐渐要被时代所淘汰。

结尾

笔者还在维护的博客,原本也没多少访问量,现在就更不指望了,更多是个记录的地方,写给自己看的。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最后更新于 2025年05月24日 01:17
金融IT程序员的瞎折腾、日常生活的碎碎念
使用 Hugo 构建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