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印象里,小米最初能出圈,靠的是实打实的产品力,还有鲜明的性价比优势 —— 早年同配置机型中,其他品牌定价常达四五千元,小米却能将价格控制在两千多元区间,那会儿身边不少人换手机,都是冲着 “低成本入手高配置” 选的它。
现状
不过最近两三代旗舰机,升级幅度明显弱了些。每次看新品参数和功能介绍,都难有 “眼前一亮” 的感觉,大多是小幅调整:比如相机算法优化、续航轻微提升,或是外观换个新配色,缺乏让人记忆深刻的核心改动。
翻完小米 17 的文字版发布会,这种感受更明显 —— 这代产品的升级依旧有限,无论性能还是功能,都没跳出 “小修小补” 的范畴。
其实也不能单说小米,如今整个数码科技圈都面临类似情况:硬件领域的显著突破越来越难,行业整体似乎进入了减速通道。不像前几年,每年都有亮眼的新进展 —— 屏幕刷新率提升、充电速度翻倍,如今想在硬件上实现颠覆性突破,难度明显加大。
知乎上面理性用户居多,导致小米17发布会相关的话题,下面都是一面倒的批判,升级力度太小。
营销力
小米 SU7 的畅销,意外触达了大量此前未被重点关注的女性用户,这让小米发现了新的用户增量。 而几乎同步的 “小米 16 直接更名为小米 17” 事件,恰好承接了这份关注度 —— 此举不仅为打破外界对小米手机的刻板印象,也借 “跳号” 制造了话题热度。
SU7 积累的用户好感,与改名事件的舆论声量形成共振:因 SU7 关注小米的人,会好奇其手机产品;因改名注意到小米的潜在用户,也会因 SU7 的口碑更愿了解其手机。
最终,这场衔接让小米 17 发布会成功破圈,触达了不少此前不了解小米的传统用户。
能不能成另说,时代变了,狂热的卷产品,价格拉上去,用户也不会买账,经济下行,新的营销思路是必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