锻炼后肌肉酸痛的延迟性
最近正在减脂塑形,主要是通过健身房跑步来消耗热量,也搭配了一些基础的力量训练来提高基础代谢。发现一个规律:肌肉酸痛总是会延迟,运动隔天并不会很酸,反而是隔两天(比如48-72小时)反应才最明显。
训练目标主要是恢复到理想体重,所以力量训练的强度并不会安排得特别大。根据九月份爬庐山的经验,这种酸痛通常需要三天左右才能完全缓解(年轻那会也有过减肥经历,身体机能更好,恢复的比现在快多了)。现在腿部肌肉已经适应并恢复了,但感觉全身的主要肌群还需要逐一重新激活和适应一次。
最近正在减脂塑形,主要是通过健身房跑步来消耗热量,也搭配了一些基础的力量训练来提高基础代谢。发现一个规律:肌肉酸痛总是会延迟,运动隔天并不会很酸,反而是隔两天(比如48-72小时)反应才最明显。
训练目标主要是恢复到理想体重,所以力量训练的强度并不会安排得特别大。根据九月份爬庐山的经验,这种酸痛通常需要三天左右才能完全缓解(年轻那会也有过减肥经历,身体机能更好,恢复的比现在快多了)。现在腿部肌肉已经适应并恢复了,但感觉全身的主要肌群还需要逐一重新激活和适应一次。
文章发布的频率随着AI的使用,明显提高了不少,我也有意在文中的标签中进行区分,作者栏目也会备注大模型的名称。问题还是存在,AI出来的文章,我的参与程度明显变低了,很多文章隔上半个月,内容基本都忘了。写代码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,碰到问题,第一时间想到是用AI分析,而不是基于已有的只是进行问题的分析排查,惰性明显提升了。
生成式AI虽能提升工作效率,但其"馈赠"代价巨大。北大研究通过分析41万篇论文和纵向实验发现:AI加速了知识生产,却导致严重同质化;哈佛研究显示AI造成"资历偏向",初级岗位减少7.7%,加剧马太效应;个人层面,AI带来的创造力提升是短暂"幻觉",停用后消失,但思想同质化却持续存在,形成"创意伤痕"。
针对某个热点函数进行性能优化,耗时的大头在内部的循环上,AI提示可用到 enumerate 和 ranges,于是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。
在组装或升级电脑时,我们常常会看到内存条上标注着类似“DDR5-6000 CL36”、“DDR5-6000 CL30”这样的参数。其中,“6000”代表的是内存频率(MHz),而“CL36”、“CL30”中的“CL”则是“CAS Latency”(列地址选通延迟)的缩写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时序”。
那么,C36、C30、C28 到底有什么区别?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,它们对性能影响大吗?又该如何选择?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。
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自己的“信息茧房”里。算法为我们推荐感兴趣的内容,久而久之,我们的视野便被无形地收窄。而这种现象,在智能手机市场似乎也同样适用——品牌的忠诚度、媒体的导向、社群的声量,都在为消费者编织着一个又一个“茧房”。
然而,最近小米的一个举动,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,激起了层层涟漪,试图打破这层无形的壁垒。
在现代互联网架构中,高可用性是系统设计的重要考量。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Keepalived和HAProxy搭建高可用负载均衡集群,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。